“淡水的夕陽,到底是什麽顔色?”在老師的畫室裏,他面對著一幅三十年前的畫作,他說“這是我的淡水,”畫面的中心是淡水的小教堂,如同清晨的色澤般,他哼著兒時所學的英文詩歌。這一片煙霧升騰中的人間,是長成的地方,也心裏疼愛的家鄉吧。老師誠摯的臉孔裏,有一種很深刻的情懷。

 

 

初次靠近這座島嶼的映像是席慕容,蔣勛,亞玄,白先勇的詩和文字。面對八里渡口的淡水,則是我愛的男人所成長的地方,是他年少孕育夢想的巢窩。一座安靜的小鎮,紅樓,小教堂,老街和淡江中學,紅色的屋頂錯落在綠樹濃蔭的山崗上,每天黃昏夕陽都濃烈的塗抹色澤在天空和海洋的畫布上,溫暖的照著小鎮裏溫厚的人群和流浪的貓狗。

 

 

我們就這樣,在這次旅程的末了,在老師的開闊的六樓畫室安頓了下來。馬煯博士是第一位來臺灣的宣教士,他宣教,行醫,也創辦大學,漁人碼頭上,有一個馬煯博士的雕塑,在一艘小漁船旁,放著他的醫藥箱和一本聖經,馬煯博士跪著為這片土地祈禱。而老師的祖父曾是馬煯博士在臺灣所帶領信主的第一位基督徒,所以一直懷著感恩的心接待著每一位路過神的僕人,是他們家庭的傳統。老師在淡水河邊有一閒畫室,也做陶藝工房,教導社區的孩童,青少年,也同時將信仰傳遞給他們。

 

 

畫室的頂樓,有極爲開闊的陽臺,觀看連綿流淌著淡水河,也可以觀看對岸整座的觀音山,山脈遠遠望去,如同一個側躺的女子的面容,守望在河流入海的地方。入夜,和志仁坐在涼風中靜靜看著對岸的燈火,寫字和禱告。在這個小鎮裏,開始想生一個孩子,想親手做衣裳給愛的人,想停留下來。想如同我所喜愛的那個女詩人一樣,寫一首詩歌,只是給我一片島嶼。

 

 

一路行走而來,我們迫切地離開家園,檢拾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夢想的種子,也從青澀到漸漸明瞭生命的指向,我們要回家。然而,面對山水,我依舊要學習持守自己的喜好,熱愛,情感,學習對自己放手,默然觀望。

 

 

觀山,觀水,觀世象。我們仍然是你的孩子,告訴我,我的家鄉在哪裏?帶領我我也用愛憐繪畫出心中的教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ulammite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