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晨醒來,迷糊中站在鏡子前,淩亂的頭髮和模糊的睡眼。回來後的日子,每天早晨都是這樣呆在鏡子前一段時間,想問那個人,你是誰?
  

 

又一次的選擇,離開。離開的不僅是那個熟悉的環境,那些我賴以親密的群體,也是一個關係連接的角色,更是一個既定身份的安全感。這一切,都是基於對人性的失望嗎?

 

拉康在Mirror Stage中說,人在一種想像的層面上認同了自身的影像,是在「不是 他」的地方見到了自己,他會把鏡像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並且被鏡像 給銬住與俘虜住;完整的倒影與嬰兒在此之前支離破碎、不協調的知覺印 象,形成了極尖銳的對照,這種狂喜是一種輝煌卻又基於幻影的自我被異化成另一種客體的過程。我大概已經不記得,孩童時第一次從鏡子里看見自己的記憶了。但是,我相信在整個生命長成的過程中,我對於出現在鏡中的形象沒有迷戀,只有窘迫的躲避。

 

人是靠著那外於自身的他者才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 種過程實質上包含了期待與錯覺,當「我是完整的」此鏡像幻覺成立的同 時,也是「我是分裂的」這個事實被揭露的時刻;鏡像認同的弔詭即在於 「自我就是他者」。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其實有哪一座山可以小天下?若有,我們都會極力攀爬不是嗎?而我們在表相的幻境中迷失... ...登了泰山,又如何呢?人生在上山下山中迷離曲折,然而就在這個普通主日的清晨,那一個熟悉的聲音輕輕說,是在胸懷。悲情故事往往起源於胸懷的遺失。孔子的泰山,是帝王將相在祭拜天地的胸懷和眼見。如何小天下,是因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天命,天下就可以裝入心中了。真正的祭拜,是忘我的動容。而一次一次掩埋的倉促生活里,那些積壓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的羞辱和憤怒,如同摩西一樣快要悲憤的敲擊到磐石,而這個不可理喻的上帝居然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這一切,都是基於對人性的失望嗎?

 

主日的聖餐,牧師講道十架七言中,耶穌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麽遺棄我?”這一句基督在苦痛中,最為人性化的呐喊,是出於詩篇二十二篇。基督在這一條血路鋪成的十架上,呼喊著所有人類時間事件中的苦難,有關彌賽亞苦難的預言,祂選擇直面這一場背叛和傷害,祂承擔的羞恥為著提醒我們那將要來到的盼望,在二十一節那裡【我要將你的名傳與我的弟兄,在會中我要讚美你。】弟兄,是這些惡行惡狀醜陋臉孔的人類,基督說祂不以我們為恥,我們居然是祂的弟兄,在一切冷漠,仇恨,不義,無能當中,祂呼喚著我們心底深處的身份。【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

 

我是不是可以真的丟掉這一切不能自已幼稚的悲愁呢?在你的眼中,看見雙手捂臉的自己。

 

一次的聖餐,成為一場靈魂深處的觀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ulammitemin 的頭像
    shulammitemin

    葡萄園手札

    shulammite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